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战疫日记】疫情不退,我们会一直坚守!

  • 文:王丹 于蒙雪 王园 周轶平
  • 日期:2021-11-18

01

11月14日,来庄河的第9天

时间很快,时间很慢…差点忘记了哪天来的庄河,似乎已经适应了早出晚归的节奏。

从踏上来庄河大巴的那刻起,脑子里就没有输入休息这个词,因为我知道,我们所要面对的是病毒,是一场战疫,是一个不能妥协、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无法预知病毒裂变的速度,所以我们必须掌握先机,这也是我们所有的队员没有抱怨的原因。病毒不会和你谈条件,就像长津湖战役一样,在我们无法选择战争场景的前提下,我们就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优良的传统,在敌人面前从不服输,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昨晚又是一个不眠夜,我知道领导们接到通知说要求凌晨三点起床,四点必须就位开始工作,所以披星戴月这个词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了。

今天特殊时期的第二天,身体不是很舒服,凌晨三点穿上纸尿裤、套上内裤、秋裤、男款大棉裤、套上分体服,最后穿上防护服,戴上三层乳胶手套,穿戴过程中,后背、前胸开始逐渐有汗液渗出,全部准备完毕,额头上微微汗珠和呼吸的气流与冷空气凝结便开始顺着面屏顺流而下。不能擦,因为违反操作原则,会污染面屏,索性就让它自然风干吧......
四点准时开采,老百姓还没起床,打鸣的公鸡也还在睡觉,我们决定拿着喇叭喊:“下来采核酸了,快来采核酸啊,不采明天绿码‘变脸’了……”
一次次重复,一次次重复…...
截止到上午11点,计划人次6500,实际采集不足6200,领导的要求:不漏一人!怎么办?
“干!”
“走”书记附和着我。
于是,我和另一个护士长决定进行地毯式扫尾工作,逐个楼进行排查,达到不漏一人,下不了楼的我们上去,走不动就歇一会再走。
我是一个急性子,一口气爬到六楼,瞬间眼冒金星、胸闷气短、心跳加速,颤抖的手赶紧扶住楼梯扶手,让血液有时间供应给大脑。五秒、十秒,缓过来了,敲门、核对身份证、开采、消毒,连贯完成,赶紧下楼进行下一个六楼……庆幸的是入户不是很多,十几个而已。
12:50,一上午的体力消耗,让我有点“眼冒金星”,已经开始拖着腿走路,终于、终于结束了,我想要飞回徐岭。
13:20,我活着回来了,脱下了“可恨的防护服”,我终于重获新生。
不想吃饭,不想说话,不想走路,一头栽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斜阳,好美,多想去感受一下阳光,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睁开眼睛已经天黑了。
坐起来,屁股疼;穿上拖鞋站起来,足跟疼、膝盖疼;再躺下,后背疼、骶尾部疼;扶了一下床头,竟然手指关节也疼......我这是要废了吗?可还是想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自己还活着。
21点,收到老公发来穿戴防护服、装备整齐的照片。我就知道,中山区开始紧急召集也要进行扫尾工作了,翻了一下手机,我的猜测是对的,满朋友圈都在推送第三次采集今晚必须完成的消息,我只能遥祝老公做好防护、工作顺利。再也想不出更美丽的语言了……
道一声“晚安”!

王丹 急诊

02

11月10日,晴,病区第一天

庄河确诊一例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病例,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密接人员中陆陆续续确诊多名阳性患者,大连这座城市第五次按下了暂停键。

从11月6日开始 ,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前往庄河市支援核酸采集工作,我们科室当即调动三名护理人员前往庄河进行核酸采集工作,接下来的几天,每天都会派出两到三名护士进行外采工作。直到11月8日在科室群里护士长询问大家“医院将要派遣一批医护人员进驻六院,大家有没有报名的”。我第一时间回复过去,“护士长,去六院,我可以的”,护士长询问我“你想好了么?家里安排好了吗?孩子怎么办?”我说“家里都已安顿好,放心吧!”
11月9日,我们进驻六院的医护人员集体进行培训。这次我们科派出了一名医生和包括我在内的三名护士,有家里人在身边,我紧张的心情也平复了不少。当天晚上还在医院进行培训的我们接到通知,明天上午八点准时进驻病区,当时的我有些手忙脚乱,因为一些生活必需品还没有准备,便立即给家里人打电话,列清需要购买物品清单。晚上,我回到家一开门,大宝就扑进我的怀里,眼泪汪汪地说:“妈妈,我不想让你走。”我说:“妈妈要去打病毒了,病毒消灭了,妈妈就回来了。”二宝问:“妈妈你要去多久呢?“我说:“你一天喝一盒牛奶,等到一箱子牛奶都喝完了,妈妈就快回来了。”两个宝宝天真地说“那好吧,你可要说话算话。”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回头望了一眼还在睡梦中的孩子,吻了吻她们的额头,推开了家门……
来到六院的第一天,大家都在准备接手新病区,熟悉环境,进行消杀工作,准备各种物品,忙碌而有序。当天夜里,我们病区就开始接收患者,第二天,是我们组的白班,吃午饭的时候,接到了通知,马上要接收患者。于是,我跟同组的马冲老师匆匆扒拉了一口饭,就穿上防护服准备进入病区,刚进入污染区,说实话自己也是很紧张害怕的。紧张的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面对新冠肺炎,隔着病房的门,患者咳嗽的声音仿佛敲打着我的心。害怕的是因为第一次进入病区,很多东西不熟悉,工作上需要跟大家磨合,怕工作上给大家拖后腿。还好,我们的组长韩国庆是一位第三次进驻病区经验丰富的老师。中午本该是他休息的时间,他也没有休息,直接带着我们接收新患者。大家一次次地跟他说快出去休息一会吧,他总是回答没关系,帮你们把这些弄完,你们第一次来,肯定不熟悉,我带你们走一遍。
忙碌的下午,一直在接收新患者,办理住院、CT检查、测量生命体征、宣教,一位大约18岁的小男孩刚进入病房,我为他测量血压,168/103毫米汞柱,心率120次/分,我问他很紧张吗?他说:“是的,家里人一直在给我打电话,担心我,我来到这里也有些不安,我在这里需要做些什么,怎么治疗?”我安慰他:“放心吧,你这么年轻,只要好好配合医生,好好治疗,一定能早日康复的。”他开心地笑了笑,说:“嗯,那样的话,过年之前是不是可以回家了。”我说:“嗯,我们都会回家过年的,加油吧。
负压病房温度会比外边高一些。穿着隔离服采血,说实话,难度真的是比平时在病房难上许多,光是找血管都能找的一头汗,我不争气地突然觉得头痛、恶心,胃酸一阵阵的上涌。这时,张琳姐说,你不舒服么?赶紧出去呆一会吧。我当时脑子里唯一的想法是“绝对不能吐出来”,我急忙走到一脱的门口,里边有老师在脱隔离衣,我无法进入,否则会有感染别人的风险,我实在是忍不住了,靠着一脱的门口,胃酸已经翻上来了,此刻我庆幸自己晚上没有吃太多东西,就这样胃酸反上来,我就咽回去。戴艳老师走过来询问我是不是不舒服,不然就出去休息吧。这时候,我感觉已经好多了,就开玩笑说我不出去了,还能节省一套防护服。接着,我又继续工作了。终于,在交班前,我们的工作顺利完成了,大家都很开心。
班车上,接到大宝发来的视频,她说:“妈妈,我觉得你好帅,我长大也要当医生,跟你一样打病毒。”我笑了笑回答:“好样的,宝宝,妈妈相信你的梦想会实现的。”
我望着车窗外的万家灯火,思绪万千,这是我来到病区第一天的经历,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新冠肺炎的患者,深刻地体会到身为一个护理人的价值感与自豪感,这段工作也将成为我一生难忘的经历。
大连,别怕,没有一个春天是不会到来的,爱和希望永远会比病毒传播的更快。

于蒙雪 循环一、八病房

03

11月17日。第四次检测开始。
中午紧急集合,全市第四次核酸检测开始。冲锋号已吹响,能抽调的医护都给外派到了前方战场,各科主任和护士长奋勇向前,背水一战。提前一天组建的一队人数不够,中午时分半小时内又组建了二队。
早已想到近日必定会有一战,昨晚瑞瑞收拾好行囊借宿同学家。下夜班的老梁被征调在辛寨子,我被派往桃源。他在西北,我在东南,隔空对望,不同战壕,同一个战场。
即便同行战友,很多也互不相识。同组六人,导管室吴老师带我做了一组十人,便和我分开各自为战,结束任务离别时,都没来得及问她名字。
口罩勒得耳朵生疼,腰背酸痛胳膊疼腿麻。想想庄河、六院还有泉水的前方战友,这点苦痛又算得了什么?
时间随着一个个拭子进入黄袋中飞速地流逝,丝毫感觉不到夜在逐渐沉寂。统计战绩,个人采样1050,小组6280,全队38481。
感谢小张同学全家解决的后顾之忧,感谢喜家德送来的免费饺子,感谢检位旁边小餐馆提供饮食场所和热水,感谢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感谢所有在这场战役中献出了喉咙的人们。
中山医院在夜色的灯光中格外璀璨,照亮这夜色的,不是灯光,而是信念和希望!

王园 造船分部

04

家乡庄河,我回来了
“今天是几号?今天是周几?现在是几点?”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忙到顾不上时间。现在,我突然回头看,才发现庄河疫情已经发展第10天了,而我也回到庄河10天了。虽然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回到庄河,回到家乡,但我庆幸我回来了,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回来了。和我一起回来的,还有我的100多个战友,“大连有中山,平时为医,疫时为兵,中山人,必是保卫城市的中坚力量!”
踩着满地扑簌簌飘落的银杏叶,看着封闭的店铺小区学校幼儿园,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昔日热热闹闹的庄河,那些热情好客的家乡人呢,那些熟悉的沿街吆喝叫卖声呢,可能是不止我一个人体会到疫情阴霾笼罩下的忧伤吧。
回到庄河突然降温,雨也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随之而来的就是愈来愈大的风与雪......我的战友们,临危受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不畏凛冽的寒风,不惧初冬的雪,我们是中山护理人,所以,我们都一样——把自己能穿的衣服都套在身上,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每天进行千余次手消毒,丝毫不懈怠。
我的家乡不会孤单、不会害怕,在她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一起并肩作战,一起加油鼓劲,一起陪她迎接这个冬天,迎接这个冬天后的暖阳。


现在,此时,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医院就是我们的后盾,不断给我们力量。看着一批又一批物资不断从大连运来,一双袜子一副手套,一颗鸡蛋一袋牛奶,我们的后方亲人把能想到的、能送来的,全想到了、全送来了,生怕我们吃不饱穿不暖。这些物资带着家人们浓浓的关心与殷切的希望,往返340公里来到我们身边,疫情阻挡了我们空间的距离,却更拉近了我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落日的余晖把天边染成了金黄色,才发现原来自己从未如此细致地欣赏过家乡的⻩昏,从未如此耐心地端详过家乡的风景,那金灿灿的光晕仿佛在预言着明天的好天气,在告诉我明天会是一个暖阳天。


周轶平 急诊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