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一个小女人医生的“碎碎念”......

  • 文:骨质疏松 李湘
  • 日期:2021-05-27

大学毕业即回了家乡进入某医院,经历辛苦的住院医生轮转。毕业前曾频频嫌弃本校摄影师功力太浅,把小巧玲珑的我照得那么肥硕,嘻嘻,本姑娘那时近60kg。被病理老师亲切地呼为“小胖墩儿”。殊不知,入职1年半,体重迅速下降了20斤,当然,成功瘦身不仅源于工作的紧张压力,还因拜过一位太极拳师父,练习1年多杨氏太极拳。后来,也有几人跟在我的后面比比划划。

记忆犹新,想想都瑟瑟发抖的是消化科轮转。因为妊娠的缘故,成为停留最久的科室。每个夜班新收3-6个病人,疯狂手写病志,亲爱的护士姐妹们嫌弃我过于“招人”。小肥肉日渐消耗,流失的不仅仅是胶原蛋白,还有本不充裕的体力和精力。曾经下夜班和小伙伴们热情逛街的姑娘,生娃后犹如大病一场。据说,对面走来,脸上只有两只深陷的眼睛。无论是高中同学,还是大学朋友,那几年,我成为容颜更改最显著的一位。每次相逢,大家势必要怜惜一下“咋这么瘦”,潜台词或许是“咋这么老”。呵呵,医生长得着急些,让患者看着比较靠谱。

人无法选择历史,我们当医生,赶上了部分人员无单位医疗报销,社会医保又尚未全面覆盖的时期。经常被患者及家属凶巴巴责问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张口即骂几乎是一种常态,动手打人也不在少数。其实,特别感激家乡医院七年的历练,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逃生能力”,还有大大提升了医患沟通能力。

我这个湖南妹子不大受得了委屈,在周围每年都有小暴力发生的情况下,没等到拳头砸到自己身上,就想到考研走人。与其说我天性爱学习,不如说不想挨打,想有尊严地工作。上海五年,高老师和于老师成为影响人生最重要的力量,等同于父母,像灯塔一样指引前行。时隔多年,依旧记得面试时高老师与我的对话,先是失望于淘汰出局,后转入全科,剧情反转于中期考核,转入内分泌科继续研读。

内分泌科轮转时,亦师亦友的于老师,带着浓厚的山东口音,不仅指导学习,一群研究生还经常跑到她家包饺子。有幸管理了一连串相对特殊的病种,激发了对这个学科的浓厚兴趣。常常想起高老师指导下翻译的第一篇文献,修改的第一篇论文,逐字逐句,真正意义的手把手,师带徒。无锡来进修的薛医生曾经问起我毕业想干什么,我答:相夫教子,社区医生。

再次毕业的选择,爱人孩子对魔都不太感冒,于是漂回了美丽的滨城。生活是把双刃剑,选择了蓝天白云和大海,也接受了近20年的双城生活,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同一宿舍聊得投机的伙伴居然12年后工作于同一医院,甚至还有一段时光楼上楼下,缘分匪浅,幸福满满。此后七年在内分泌科战斗,办公室里经常欢声笑语,同事们相处甚好。

2014年,喜欢生活有变化的我被带入新病房。结识一群全伙伴,与同事相处的时光已经超过家人,他们就是我的后天亲人。几年过后,对骨质疏松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体验。大家共同成长,工作,讨论,小讲座,春游,下海,温泉,照片记录着诸多温馨片刻,爱穿旗袍的璐璐,聪明的小一,机灵的林妹妹,义薄云天的蛋蛋,冻龄俏丽的小昕,修养良好的主任,全院最靓的护士长……美人在侧,良好体验,还有一群敦厚的,跟在医生屁股后面操心的护士妹妹们。

逃不过的七年之痒,似乎是工作的天定循环周期。前不久,接受医院指派至大连湾准备开设新门诊,与新机场商务区合作,服务于那里的一方百姓。对资深内分泌医生的吸引点,源自一栋康养大楼和社区服务站,应了多年前读书期间的问答,养老和社区医疗,那是一个梦想。感谢医院创造了再次择业的机会,选择全新的生活。

一介凡人,没有超强的智力,没有富足的体力和精力,更缺乏环境所需超高的情商,完全仰仗本院的大平台,凭借自己的一腔莽撞热情,不知播种后如何开花结果。那些大男人们,如同乔布斯和马云,口述着宏伟蓝图。作为小女人,不知未来走势,只想携手青青,和再次结识的新伙伴们一路前行。

今日,回本院请领药品,花园式医院美誉不虚,院中玉兰绽放,相衬逾越百年历史的外科大楼,悄悄告知春天已来。人生已有两个七年在这所充满人情味的医院度过,虽然也曾有过些许抱怨,但是它依然是最像家的医院,风景如画,人情暖暖。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如果爱,会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