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多学科协作 精准分“善恶”

  • 文:转载:2021年4月19日《半岛晨报》A7版
  • 日期:2021-04-19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肺癌,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名列我国恶性肿瘤之首。正由于可怕,这几年人们已经树立了健康体检意识,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也在逐年增加。“从我们放射科的临床数据来看,40岁以上人群10个人里大概会有7个人检出肺结节,并且大部分是直径5mm的微小结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于晶主任告诉记者说,因为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所以,很多人一旦发现肺结节就极度恐慌,恨不得一切了之。“发现肺结节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忽视,找专业的医生明确诊断、精准治疗是关键。”于晶主任介绍说,忽视治疗和过度治疗都比肺癌本身更可怕。

明确肺结节“善恶”多学科协作诊治更科学

一拿到检查报告,看到“肺结节”这三个大字,你是否也心头一颤?随着多层螺旋CT设备的逐渐普及和临床上较为广泛的应用,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以及人工智能检测软件的应用,在胸部CT上被检出的肺结节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全国被检出的肺结节人数可达2亿人以上。但由于人们对肺结节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而有关的科普与健康教育出现脱节,人们往往“谈肺结节色变”,出现误以为“肺结节就等于肺癌”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于晶主任介绍,临床中检出肺结节的患者往往呈现两种极端反应,有的人被医生告知肺里发现有一个“阴影”或“小结节”,听到消息后会惊慌失措,顿时感觉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但也有些人不以为然,对体检报告中的定期复查置若罔闻,等“小结节”长大变成了“肿块”,往往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正确对待肺部结节呢?

“应该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是随诊还是手术,需要进行综合判断。”于晶主任介绍说。那么到底该到什么科室进行诊断呢?为什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诊断,不同的治疗意见呢?“近年来,临床各学科已经达成共识,就是要想明辨肺结节良恶性并制订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后续治疗方案,不是一个学科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多学科(MDT)共同协作,才能给患者一个客观、科学的治疗建议。”于晶主任介绍说,所以,对于患者来说,肺结节MDT门诊是个理想的选择。

肺结节MDT门诊五年时间影响力遍及全国

记者了解到,考虑患者的就诊需求,帮患者免于辗转多个科室或医院问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2016年4月成立了肺结节MDT诊治的特色门诊,伍建林副院长牵头,在每周四上午,医院的医学影像科、心胸外科、肿瘤科、病理科、呼吸内科等专家团队齐聚肺结节MDT门诊,针对每例患者由多学科专家参与病情讨论,是随诊观察还是手术切除、化疗、放射粒子治疗等,及时确诊施治。最终,病理科在手术切除后可以给予明确的分期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简化了患者的就医流程,节省了奔波劳碌和排队等候的时间。

目前,经过五年时间的运行,已经有近五千名患者从中受益。患者遍布全国各地,“主要是东北三省内的,也有外省市的,如湖北、山东、宁波等等。”于晶主任介绍说,疫情期间,外省市的患者无法到大连来现场看病,就通过邮件的形式进行求助,肺结节专家团队进行会诊后,在网上都一一进行了答复。“五年的门诊,意义真的很大,这近5000名患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被外院判定是肺癌需要手术的肺结节患者,在我们这里已经定期随诊了好几年。”于晶主任告诉记者说,在随诊过程中,有的经过观察解除了肺癌警报,有的发现有进展时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良好。除了患者受益,肺结节门诊中的各个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比如胸外科的手术前后吻合率更高了,病理科的检测经验更丰富了等等。

“伍建林劳模创新工作室”致力让大众科学认识肺结节

经过五年的运行,业界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结节MDT门诊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7年,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落户这里;2018年,又成为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辽宁省分联盟(主席单位);2019年,在省卫健委影像云建设工作中,被授予辽南地区唯一远程影像会诊中心。2020年11月,被大连市总工会授予命名为“伍建林劳模创新工作室”。

于晶主任告诉记者,“伍建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后,目前已经深入基层进行系列公益大讲座。“我们长期从事肺磨玻璃结节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病例,所以我们希望能用这些事实和经验帮助大众更客观冷静地面对肺结节。”于晶主任介绍说,接下来,“伍建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将进一步深入基层,不遗余力地向百姓科普关于肺结节的常识,逐渐消除大众对肺结节的恐慌,达到科学治疗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工作室还将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致力于肺结节规范诊治学术研究,希望能够实现和规范对肺GGN的学术指导和科学化管理,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