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强学科 建梯队 构筑护佑百姓健康的卓越团队

  • 文:转载:2021年2月7日《大连日报》A12版
  • 日期:2021-02-0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与此同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步入深水期,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医院发展将迎来更大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继续秉承“不求多,但求精”的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兴院”,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塑造人文工作氛围,在推动医院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让百姓享有领先优质的医疗服务,让职工充体会职业崇高的使命感、获得感。杜迈 邵蔚

【骨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大连市医疗名科 占据学术高地 引领技术发展

中山医院骨科团队在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无论在治疗技术、科研能力、专家实力、学科水平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下设12个病房,10个专业组,包括关节外科组、显微修复组、脊柱外科组、运动医学组、创伤骨伤组、手外科组、骨肿瘤组、小儿骨科组、中医骨伤组和康复医学组,配有中药制剂室1个、国家发改委“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工程学实验室”各1个。

多年来,赵德伟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髋周解剖学、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以及新型金属材料用于骨科的材料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骨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获得了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和关注。赵德伟教授原创性提出“显微修复与再造”理论,研创出“带血运骨瓣转移重建股骨头”的系列治疗方法,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在全国首创完成了中国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调查;在世界上首次明确提出在股骨头内的重要血供结构EAN,该理论推翻了股骨头内多来源血管分区供血的传统理论。赵德伟教授还带领骨科团队研发了具有中国多项自主产权的多孔钽金属,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并原创设计了多孔钽棒联合带血运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式。在国际上首次将生物可降解纯镁金属应用于骨坏死带血运骨移植临床研究等。

骨科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卫生部公益项目各级科研立项70余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近30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2015年,学科牵头成立了“可降解镁植入物临床转化创新战略联盟”。2018年,成立了“国家骨坏死诊疗联盟”。2017年,赵德伟教授被全票推选为新一任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副主席,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圆了几代中国骨循环骨坏死领域科学家获得国际认可的梦想。

【肿瘤科】 辽宁省临床重点学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大连市医疗名科 打造诊疗模式 走在专业前沿

中山医院肿瘤科是辽南地区唯一一个集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基因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热疗及心理治疗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在学科带头人王若雨教授的带领下,科室成为我市首家应用粒子植入治疗癌症的肿瘤综合诊疗中心,2000年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低剂量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的近距离放疗。肿瘤科在大连地区首次利用数字化3D打印模板导向技术,成功地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实现精准穿刺、精准复位、精准植入,使剂量学方面质量控制得到严格保障。目前,粒子植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肺部、肝脏、胰腺、盆腔、腹膜后、前列腺等实体肿瘤,近期局控率可达90%以上,尤其是肺部肿瘤局控率高达95%。此外,科室率先在我市建立了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并在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开展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以及高通量二代测序基因检测,目前已经进行了乳腺癌、消化道肿瘤、肺癌等多种实体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疗效评估,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多年来,肿瘤科始终将个体化治疗与综合性治疗进行科学整合,开启了肿瘤精准化、微创化治疗的新时代,成为辽南地区肿瘤综合诊疗的先行者。

【急诊医学科】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大连市医疗名科 医教研并进发展 提升大连急救水平

中山医院急诊医学科是辽宁省及大连市医学重点专科、大连市医疗名科,陆续获批为大连急救医学培训中心和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辽宁省急诊医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急诊专业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联盟成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卫生应急医学分会常委单位。在学科带头人路晓光教授的带领下,科室成为大连市唯一的急救医学培训中心,被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授予“腹部心肺复苏应用转化基地”“心肺复苏研究所”“心肺复苏研究所所长单位”“心肺复苏学医教研基地”以及辽宁省唯一的急诊专业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科室在大连市率先开设专科急诊,确保急诊状态下的相关诊疗技术的专业化。在东北地区独家开展了腹部按压心肺复苏,这项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真正达到了心肺复苏并举的目的。目前,中山医院急诊医学科已形成以“复杂、严重创伤诊治”“急腹症诊治”“心脑血管急症介入治疗”“危重病救治”及“数字化灾害医学建设”为特色,集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于一体的急救诊治和急诊医学培训中心。

【康复医学科】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大连市医疗名科 独特技术理念 确保快速康复

中山医院在上世纪初就开展了康复医学工作,当时称为物理疗法科。2008年,科室被确立为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大连市首批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为当时大连市三甲医院中唯一一家。2009年,科室正式更名为康复医学科。一年后获批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是当时大连市康复医学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随后,科室相继获评为大连市脑血管病康复基地、我市首个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医疗名科。多年来,科室一直秉承“以病人为中心、功能为导向的完整、快速、无痛、精准”的康复理念,在神经康复、心肺康复、骨科康复治疗上都走在大连市前列,尤其是在我市率先开展的骨关节康复,始终保持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此外 ,科室拥有国内领先的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等速训练机、上下肢机器人、水下跑台、下蹲系统等各种先进设备,康复过程不断被量化。

依托医院骨科,科室创新性提出“6+3”康复模式,即姿势评估、运动模式评估、运动控制评估、呼吸模式评估、局部肌肉平衡评估、其他评估6个评估模块,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肌筋膜系统三大整体系统结合起来的康复模式,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将康复提前至术前,以减少术后功能障碍,从而实现快速康复。在疼痛处理方面,采用口服药物、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神经阻滞等多种手段,真正实现骨科无痛康复。

【肝胆外科】辽宁省临床重点建设项目、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微创技术团队 肝胆病精准诊疗

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作为辽宁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胆石病防治专科医联体东北地区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已成功开展肝胆领域各种高端微创手术,逐渐形成了以尹家俊、马岳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具有强大实力的肝胆腔镜、胆石病微创专业团队,逐渐确立了肝胆外科在本地区的技术领先地位。目前,科室开展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胆道子母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超声介入等前沿微创技术,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三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技术、治疗性ERCP技术(ERBD、ERPD、EBMSD、ENBD、EST+取石术等)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目前,肝胆外科的微创技术已成为医院的特色科室。自2005年在院内率先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以来,至今已有万余例患者受益。近年来,在早期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全腔镜半肝切除术”,使腹腔镜微创手术达到新的更高水平。胆石病微创外科是大连地区三甲医院中唯一以胆石病防治为主攻方向的专科。

【护理医学科】辽宁省临床重点建设项目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深化优质服务内涵 打造卓越护理品质

中山医院护理医学科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了一支与国际接轨、有温度的专业化护理队伍。借力医院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五级医院、HIMSSEMRAM6级等医院信息技术平台,先后开发了护理管理和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率先在全市实施护理电子档案管理、护理记录无纸化管理、护理质控信息化管理、门急诊系统护理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模块,大大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此外,护理团队先后成立了静脉治疗、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及VTE等六大专科管理委员会,培养院内专科护士300余名,促进各专科护理达到同质化管理。护理部独创国内首个“外周和中心静脉治疗评估表”,举办国际化护士培训,在首届全国医疗标准执行竞技赛中获“十大人气案例”,两名护士荣获“2018青年静疗领航者优秀案例”。近几年,在医院“三创”思路的引领下,护理部主任纪代红带领大家开展服务创新项目300余项,“舒适护理在手术室应用”“应用叙事护理对肿瘤晚期病人心境与状态群的管理”“病房—门诊—社区—家庭”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家庭病床科与养老服务机构结合的护理服务模式”“多种形式延伸护理服务满足聋哑人多元化需求”等多项服务创新项目。

【心脏中心】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大连市医疗名科 高精医疗技术 抢救患者生命

2015年,中山医院心脏中心成立,设有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CCU、心脏外科及心脏重症8个临床亚专科,并拥有独立的心脏超声室、心电检查室、2个心脏导管室、心脏康复评估系统,建立24小时心脏绿色通道。目前,在学科带头人张树龙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强大的人才梯队及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包括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房速、房扑、室性心律失常;针对心衰的CRT治疗;针对心脏猝死的ICD治疗以及综合管理;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兼容核磁的起搏器已占据80%;三维标测与X线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的心脏介入手术;血管内超声及旋磨技术指导下的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复杂心脏瓣膜病联合手术,一次手术包括双瓣置换术、房颤射频消融术、左房血栓取出术、左心耳切除术、三尖瓣成形术五个技术,挑战了心脏外科的技术巅峰;心脏His束及左束支起搏,开辟了心衰治疗的新途径。2017年,心脏中心获批国家级胸痛中心,成立心电会诊中心,搭建心电大数据平台。远程心脏教育中心落户医院。2018年,中心获批国家级心衰中心。此外,心脏中心还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合作,开辟慢病智能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心脏疾病等慢病患者在家就能完成诊断和药物干预。

【血管外科】 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率先创建团队 如今技术领先

1993年,医院血管外科在我市率先成立;1994年,“下肢血管旁路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获得成功,血管外科成为大连最早开展此类手术的科室。多年来,血管外科一直走在技术创新前沿,紧跟国内外先进血管外科诊疗技术,成为目前我市血管外科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

血管外科不仅成立较早,在团队人员的构成整齐上、学习经历的丰富程度上,也是其他团队无法比拟的。在学科带头人邢壮杰的带领下,科室形成了一支综合实力雄厚的专业技术团队。2004年,科室在大连市率先成功完成“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也更加技术成熟,科室发展再上新台阶;2005年,科室开展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2006年,成为辽宁省最早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内膜狭窄”的科室,血管外科发展进入更高层次,达到国家级水平;2016年,在大连市率先独立开展“主动脉支架体外预开窗技术”。随着不断开拓进取,科室涵盖了下肢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颈动脉等,从头到脚,从腹胸主动脉到内脏动脉,覆盖了全身各个领域。在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血管外科还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多项,每年开展国家级、省级或市级继教项目,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年来,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影响逐渐提升,规模逐步壮大,推动了我市血管外科事业的快速发展。

【呼吸内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高超诊治能力 确保“自由呼吸”

中山医院呼吸内科创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集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连市一级医学重点学科。科室设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哮喘、感染性疾病、肺栓塞及肺间质性疾病4个亚专科方向。根据我国慢阻肺发病率逐渐升高的情况,呼吸内科主任裴复阳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长期管理工作。建立慢阻肺患者的病历档案、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举办患者吸入装置培训、建立慢阻肺患者的微信群等,并率先在我市利用“云平台”实施慢阻肺患者家庭无创通气的管理工作。科室常规开展了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经皮肺活检、肺功能测定、支气管舒张试验、弥散功能检查、过敏原检测等技术。科室购置的高级组合式肺功能仪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先进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的评估,为麻醉评估及术前术后呼吸道的管理及评估提供有力依据,也是呼吸疾病的筛查、诊断及监测的重要工具。学科还将慢阻肺和肺间质纤维化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方向,先后获省、市的科研资助,并获得多项奖项。目前,参研国家“十三五”的有关慢阻肺方面的研究。

【口腔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大连市医疗名科 发挥综合优势 创新特色医疗

中山医院口腔科是大连市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王学金教授是辽南地区唯一的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他带领团队探索创新,成为大连市区综合医院中仅有的两个一级重点学科之一、大连市口腔领域唯一的名科、大连市首批口腔医学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和器械临床试验基地,成为国内大学附属综合医院一流的口腔科,王学金教授被评为“大连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优秀学科带头人”。目前,科室下设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修复科、正畸科、种植科、口腔影像科6个专科诊室,达到全国综合医院先进、省内领先水平。现拥有口腔CBCT、根管治疗显微镜、牙周诊断仪和治疗仪、口腔数字化扫描仪等世界一流的高端、精密设备,开展了MBT技术和微种植支抗在矫治错牙合畸形中的联合应用、隐适美等隐形矫正技术、台转换种植牙技术、BPS功能性全口义齿、引导组织再生术与植骨术联合应用于矫正牙、种植牙、牙周组织再生等多项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领先医疗技术。近期开展的口腔扫描技术应用于临床,使印模更准确和规范,缩短了义齿加工时间,提高了科室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