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精益求精引领区域发展 创新求实跻身全国前列

  • 文:转载:2020年10月14日《大连日报》A06版
  • 日期:2020-10-14

学科建设始终是医院发展的主旋律,是医院提升医疗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从规模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于医院而言,是一场体制上的变革,也是一次深层次的转型。有着110多年历史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秉承“不求多、但求精”的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兴院”,着力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多年来,医院在紧紧把握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滲透发展的同时,落实“1+3+N”学科发展思路,整合优势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的专科集群,以强势学科带动全院,使得现有的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以及特色专科蓬勃发展,大大提升了医院对危急重症的诊疗水平和患者良好的就医感受。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骨科从创科到成为国家、省、市共建重点学科,至今已走过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它见证了中国骨科医学的飞速发展,更以敢为人先的创新和不竞声华的实干精神,跻身国家先进骨科前列,并在国际骨科医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

多年来,在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骨科团队不断传承与创新,目前已发展成为医疗技术精尖、治疗病种全面、科研能力高超的骨科专业团队,是综合医院中具有“骨科医院”实力的强大专科。

精分学科 推进临床“专科化”发展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大连医疗名科,目前,中山医院骨科开放床位420张,下设12个病房,10个专业组,包括关节外科组、显微修复组、脊柱外科组、运动医学组、创伤骨伤组、手外科组、骨肿瘤组、小儿骨科组、中医骨伤组和康复医学组,配有中药制剂室1个、国家发改委“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工程学实验室”各1个。难能可贵的是,各亚专业均衡发展的同时,也打造出本亚专业的特色。科室坚持“单病种负责制”,真正实现了骨科“专病专治”“专业细分”,骨科医生治病“精益求精”,为骨科患者提供了更专业、更全面、更系统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许多技术填补省内乃至全国领域空白,使得疑难重症病患无需再四处求医。

骨关节一科开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系列保头治疗、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进行关节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臼加盖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让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的治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骨关节二科开展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小切口3D打印技术膝关节置换术、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切除重建术等领先技术;脊柱外科(骨关节三科)开展显微镜辅助下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技术;运动医学科(骨关节四科)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全面开展肩袖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踝关节不稳等运动损伤的关节镜治疗。创伤骨科在东北率先开展跟腱断裂通道微创吻合术、在辽宁省率先开展床边镇痛骨折复位术、各种复杂骨折的手术治疗等,并率先在大连市开设了小儿创伤骨科病房。中医骨伤科开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系列中药治疗四肢骨折,整合以中医正骨整复为特色的造船医院骨科,从而形成骨科创伤治疗从传统保守疗法到手术治疗的完整体系;康复医学科作为大连市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拥有一整套包括康复机器人、水下跑台、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等先进康复设备,在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骨折、运动损伤等康复治疗上有着成熟的模式及技术优势。骨质疏松科作为国家“骨质疏松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试点单位”,可针对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实施个体化综合性防治。

培养人才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基石。中山医院骨科对于人才梯队建设的理念就是自身培养与对外引进并重,医学与工学相互融合。多年来,科室打造出了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医学临床研究、试验、诊疗和护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涌现出了多名在我市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临床专家。团队成员中硕士以上人员占医生比例75.6%,博士人员占比34.9%。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名医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4人,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等全国任职委员23人次。赵德伟教授曾获“辽宁名医”“大连名医”荣誉称号,并成为大连市率先荣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的专家。同时,医院注重医工复合型人才培养,良好的平台吸引了大量外校硕士、博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让科室成员各得其所。比如,在赵德伟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中,有原本生物学专业研究细胞培养学的,以探究中药成分的作用机理;还有机械设计专业跟随临床查房的,以了解临床患者更多需求。这些工科学生走进医学和临床,将会产生更多贴近临床需求的创新,使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成效惠及越来越多的患者。

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为医院医疗技术和科研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促进了医院医疗技术的提高,同时,也将医院骨科的科研成果以及独有的、处于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推广到全国乃至国外。赵德伟教授曾多次受邀到国内外进行讲学和交流,把中山医院骨科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股骨头的修复与再造的系列治疗方法”的系列科研项目推广出去,转换成新的医疗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指南》后,赵德伟教授又同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际专家一起制定了世界首部《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指南》,并于2019年底正式发布,为全世界骨科界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治疗及评定方法制定了规范化标准。

搭建平台 促进转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有着高端的科研平台。骨科实验室现有面积4100平方米,拥有层流净化细胞工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基因测序与分子病理实验室、材料测试分析实验室、化学气相沉积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及实验动物中心等,并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代谢组学联合实验室,具备国内一流骨植入产品的研发环境和实验条件。

2010年,中山医院骨科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2014年获批成为“大连市骨植入材料工程实验室”;2016年获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该项目的建设是通过充分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和完善生物材料研发、应用及转化中心,在提高国内现有材料综合利用水平的基础上,研发出新型生物材料,提高骨科疾病研究及治疗水平,建立完善生物及骨植入材料检测中心,以推动我国材料学的提升,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从而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受益于这种相比于国外材料来说,技术更精尖、价格更低廉的国产骨科生物材料。钟世镇院士、张兴栋院士等国内外专家20人为实验室的特聘教授,定期指导工作。还有哈佛大学等近十家美国大学医学院教授定期来此工作,打造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科研队伍,从而为专科人才培养及科学实验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现如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及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已成为国家一流水平的学科及国家级实验室。团队一直在医用生物材料科学的前沿热点、难点上不断突破,产学研紧密结合,引领了大连大学临床医学在科研、教学、医疗工作的全面发展与提升。骨科团队依靠孜孜不倦的努力拼搏,正在不断扩大辽南骨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加强支持高端器械的研发,扶持打造以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重要医疗器械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