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多种材料先进技术 开通闭塞脑血管

  • 文:转载:2020年9月28日《半岛晨报》A15版
  • 日期:2020-09-28

前不久,68岁的王大娘左侧肢体突然活动不灵,起初没有当回事儿,后来家属见一直没有缓解便将王大娘送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此时,距离发病已经过去了5个半小时。在急诊做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经过微导管造影证实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为原发血管狭窄闭塞导致。同时,患者还合并有右侧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闭塞,为血管的串联病变,病情十分复杂。于是,王大娘被紧急转入神经外一科病房,邓东风主任带领团队进行了紧急手术。

及时开通血管避免终身致残

邓东风主任介绍,鉴于患者的血管病变十分复杂,医疗团队应用多种先进材料和技术进行救治。首先,使用了球囊以及颈动脉支架行了急性期的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成型术,打通了手术的入路。然后,使用了TREVO支架结合penumbra系统结合的方法,尝试开通患者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闭塞。经过取栓后,发现患者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也存在着明显的原发狭窄,如果仅仅使用机械取栓技术可以临时开通血管,但血流无法维持。所以手术团队又在这个部位施行了急性期的球囊扩张+颅内支架置入术。最终,终于开通了血管。

“患者术后即刻血流完全恢复,左侧肢体力量在出院时已经恢复到了4级,可以完成简单的动作。”邓东风主任介绍说,经过积极的康复治疗,相信患者完全可以达到生活自理,避免致残。

多技术多材料让闭塞的血管再通

邓东风主任介绍,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因为单纯的静脉溶栓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时间的延迟,4.5小时对于城市生活圈的患者不容易实现,农村更难。还有大血管闭塞,颈内、大脑中、基底动脉往往令静脉溶栓束手无策,所以寻找静脉溶栓的补充手段,势在必行。比如早期开展的动脉溶栓,以及现在越来越普及的机械取栓和急性期血管成形术。

支架取栓装置的发明是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一个巨大进步,取栓支架具有导航性和快速血管再通的优势,并且远期并发症的风险更低。近年来,支架取栓装置被不断研发并用于临床,2019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中新增了直接抽吸效果不劣于支架取栓的建议。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也随着越来越多的介入材料应用于临床治疗,机械取栓的技术也越来越丰富。“我国有大量的因为原发血管狭窄引起的急性血管闭塞,单纯使用支架取栓或者抽吸取栓,往往不能达到血管再通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使用急性期的血管成形术,对严重狭窄的血管进行急诊的干预,从而达到血管再通,血流恢复的目的。急性期血管成形术,主要包括球囊扩张以及急诊的支架置入技术。”邓东风主任介绍说,此外,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很多都有多年的动脉硬化病史,血管迂曲的情况经常存在。科室在临床中尝试使用了经颈动脉穿刺,经桡动脉穿刺以及经交通动脉行对侧操作等技术,来解决入路血管迂曲这一棘手问题。“一次性开通血管对于病人的预后有很重要的意义。掌握了多种血管开通技术的目的就是在手术中尽量选择对于病人有益的方式,尽可能快速、彻底地开通血管达到3级血流的恢复。”邓东风主任介绍说。

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救治无障碍

邓东风主任告诉记者,科室从2016年在大连地区较早开展支架拉栓技术以来,随着材料的日益先进,手术技术的全面性,目前已经成功救治了近百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双重保障,无论是开通的成功率、精准性,还是治疗时间窗,都给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手段。因为在急性脑梗救治上,技术完备,流程完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被授予“高级卒中中心”。这是对医院脑卒中救治相关技术的认可。医院为急性脑缺血和急性脑出血患者,开通了24小时绿色通道。在急救过程中,神经外一科有医生24小时随时待命,以最短的时间安排手术。

邓东风主任提示,时间就是大脑,脑梗的治疗应该把握黄金救治时间,越早救治,预后就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