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晚报】有病别硬扛了,这样就诊很安全

  • 文:转载:2020年4月28日《大连晚报》A15版
  • 日期:2020-04-28

大连各大医疗机构全面恢复正常诊疗服务已有一段时间,门诊、住院、手术正在有条不紊地恢复。不过,有些市民去医院心里还是有些不安,担心交叉感染的风险,有的患者甚至拖到扛不住了才到医院就诊。

当下医院就诊是怎样的流程?门诊看病、住院治疗安全吗?日前,记者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走访探营。

就诊备齐这些“卡码”

时间近中午12点,一女性搀着自己的母亲走进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张树龙的诊室。女儿一脸着急,原来母亲患有高血压多年,这段时间血压居高不下,然而母亲乱吃药,吃的不是长效药,服药时机也不符合其血压变化的规律,经常吃完药收缩压就掉到90毫米汞柱,几个小时后又噌一下冲到220毫米汞柱,就像过山车。女儿认为应该到医院好好调药避免血压剧烈波动,但母亲觉得扛一扛算了,等疫情结束再去。

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慢病患者、择期手术患者占多数。其实目前医院的就诊流程并不繁琐,这些举措恰保证了门诊就诊的安全。记者在门诊楼入口处看到,有医护人员正在进行预检分诊,所有进入医院各楼人员均需用市民云APP扫健康码进入。特殊情况不能进行市民云扫码的患者,需出示本人身份证或社保卡(带照片),填写就诊承诺书后,才可以进入院区。医护人员还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初筛,一台测温仪器实时监控着来来往往人群的体温,能够同时检测100人的体温。目前,医院实施预约就诊、分时段就诊,普通诊、专家诊均可提前7天预约。事实上,市民只要驻足几秒扫码,佩戴好医用口罩,健康码及14日行程卡双绿码、体温正常者即可顺利进入就诊。

随后记者来到诊疗区,在走廊的两端有护士进行第二次测温,询问流行病学史。诊室内“一人一诊一室”,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也会进行相关询问,保证就诊的安全。

有些心血管病不能扛

上周,一名60岁的房颤患者给张树龙打电话,说最近心率忽高忽低难受得不行,张树龙劝她赶紧到医院,她觉得和以前差不多,又在家扛了几天。不料,她的血压忽然低至90/60毫米汞柱,心率始终在150次左右,出现喘憋,自己不敢上楼,晚上睡觉都躺不平了,这才来到医院。

张树龙接诊后发现患者并不是房颤复发,而是房扑,用什么药心率都下不来,出现心衰。棘手的是,一般情况下这种患者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纠正即可,但要求在发病48小时内。这名患者早超过了时限,医生必须先通过临床充分处理,需要系统抗凝,还得做经食道超声看心脏里面没有血栓,才能转率。由于患者血压偏低,医生最后用胺碘酮等来控制心室率。幸运的是,患者心功能改善,加上基础药物的使用,心率恢复正常,转危为安。

“慢性病患者扛着不就医,反而给治疗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困难和风险。”张树龙告诉记者,这段时期,这类慢性病患者往往拖到扛不住才来,目前心内科病房80%都是这种情况。他忧心地说,我国每年约54万人心脏猝死,这些患者哪去了?平时住不进来的心衰患者,哪去了?最后造成的结局可能有三个。第一,疫情过后心血管疾病患者集中就诊,可能会形成医疗挤兑。第二,如果大家都不重视,极有可能导致2020年的心脑血管死亡率增加。第三,心脏病不及时就医,拖重了,最后肝脏、肾脏等都形成损害,可能有一大部分患者失去手术机会。

“医院已全面恢复诊疗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真的别再在家扛了。”张树龙提醒,为了保证高效就诊和患者安全,一定要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积极配合流行病学调查,门诊、住院都有相应的防控措施,家属、陪护和患者遵守防疫纪律和真实填报行动轨迹。对需要咨询、感觉确实问题不大的市民来说,要充分利用医院的慢病管理、远程会诊以及互联网医院平台。据了解,疫情期间,慢病管理平台咨询量是以往的3~5倍,工作人员增加至9人,而且配有远程会诊的心电图医生,市民不妨提前网络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