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随笔】我的援鄂手记

  • 文:循环七科 杨帆
  • 日期:2020-04-07

2020年的春节来的并不完美, 1月上旬,湖北省武汉市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并迅速蔓延全国,面对未知的疫情,恐惧逐渐蔓延,明显减少的人流量使得节日氛围少了往日的喧闹与繁华。疫情严峻之际,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纷纷响应号召,踊跃前往疫情一线。治病救人是医务工作者的使命,能够身赴抗疫前线更是医务工作者的光荣,作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一名医生,我毅然报名申请加入大连援鄂医疗队。

接到赴鄂通知

2月8号,元宵佳节,正值宝宝满月,特别的日子以及温暖、温馨的氛围一扫疫情带来的压抑,岳父还亲自下厨做了最拿手的饺子。但喜悦的氛围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临近晚饭时接到领导的赴鄂通知,放下短暂的欢愉,取而代之的是我些许地紧张和满满地兴奋,以及来自家人担忧。虽然早已取得作为同行的护士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她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未知前线的恐惧以及对自己丈夫安全的担忧。顾不上吃饭,简单整理行囊,发现妻子早已被泪水打湿了眼眶,一再叮嘱要做好自我防护,出发前,三口之家照了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张“全家福”,或许此时此刻的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团聚地意义和价值。

1小时后,单位集结完毕,科领导得知大家还没吃晚饭,便在自己的办公室请大家吃了节日便餐(壮行餐),并陪同我们一起赶往机场与其他兄弟单位赴鄂人员汇合。到达机场后,市领导及院领导先后对援鄂医疗队员进行了临行前的慰问、鼓励,在与同事、亲友一一告别后,带着单位及领导的嘱托,带着家人的牵挂,我们陆续登机待发。而正值疫情爆发增长期的此刻,对口支援哪所单位,疫情拐点何时出现,何时能找到特效药,即将奔赴前线的我们对将要面对的“战争”却一无所知.....

奔赴抗疫最前线

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已是2月9日凌晨2点,坐上机场大巴,到达酒店已近凌晨4点,迅速洗漱入睡,虽然难以平复的紧张与兴奋早已遮盖了连夜赶路带来的睡意。一大早,当大家得知此次我们大连医疗队将要进驻的单位正是处在全国目光焦点的武汉市雷神山医院时,在感到任务艰巨的同时,那种油然而生的神圣使命感、荣誉感瞬间占据了一切。跟随医疗队一同抵达的还有市政府及各驰援单位为医疗队准备的包括防护物资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物资,因此,抵达武汉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按需分发和领取物资,当最后一批物资分发整理完毕已近凌晨1点,体力耗尽,一夜好梦。

由于医疗队抵达武汉时雷神山医院尚未建设完毕,包括我队所在病区在内的部分病区还处于施工收尾阶段,但当时的武汉一床难求,全市各级医疗单位也早已“人满为患”,“人等床”的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建设中的雷神山医院采取了“建好一批运行一批”的方式投入使用。由于绝大多数医疗队员并非感染专科,平日里也很少接触类似操作,因此,专业的防护知识是大家普遍的短板,我们医疗队正好利用病房施工的空档期抓紧时间培训练习,为做好岗前准备争分夺秒。在随队感染科专家对大家进行集中防护培训之后,我们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操练,从小范围训练到自我“居家”练习,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为了力求“零失误”,大家甚至常常练至深夜。经过反复强化培训与练习,队员最终熟练掌握了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忐忑的心也渐渐放了下来。正式上岗的前一天,国家卫健委员院感防控专家组的专家再次对我们进行了岗前培训,不仅使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与防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让我们对战胜疫情有了充足的信心。2月18日,我们所在的病房正式交付并投入使用,简短的开科仪式后,“全副武装”的我们迅速各自就位,42位患者鱼贯而入,大家不慌不忙,开始了有条不紊地收治工作……

日常工作

作为雷神山医院B3病区一名临床医生,我主要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管理工作,包括接诊、问诊、查体,入院后根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住院期间为患者定期安排相关指标检查,并在必要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完善患者病历。查房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期查房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更重要的是,对于新冠肺炎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特殊疾病,由于隔离的需要,患者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受到严重限制,这对患者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及时掌握患者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尤其重要,通过定期查房并与患者保持沟通,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病情。渐渐地,我们与患者也建立了融洽的关系,除了是医生是患者,我们拥有了更多温暖的标签,是朋友,是兄弟,是亲人....

驻地生活

我们所在的驻地酒店距离雷神山医院约二十公里,酒店和医院之间设有往返两地的班车,除了上下班时间,班车会按需调度。对于这里的每个人,相信最放松、也最怀念的莫过于每天下班回驻地的班车时光了,或闭目养神,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或望着车窗外镶嵌着湖光山色、落日余晖的大大小散落着的湖泊湿地,或与小伙伴们三三两两地聊着当天的头条或趣事,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纯真的校园时代....

在疫区,个人防护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即便你已离开医院。回到酒店,第一件事永远都是洗澡换衣,不管你有多饿,多累,多忙,都得放在清洁与消杀之后----确保切断任何潜在的传播风险。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防护及各项防护流程的严格执行,我们医疗队所在的病区做到了零感染。为了尽可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驻地医护人员都单独住宿,即便在休息日,队员之间也禁止聚集,起初大家压力很大,但渐渐地,大家也都调整并适应过来,50多天,微信群聊与视频电话成了大家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为了给医疗队员提供营养结构合理的饮食,武汉市政府特意安排了当地一家颇具实力的餐饮企业负责我们每天的餐食,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每一餐都搭配的妥妥贴贴,后厨还会偶尔给大家加餐热干面、三鲜豆皮、小龙虾等当地特色小吃,温馨而周到,他们总说“只有你们的营养健康得到保障,我们的健康才有保障!”

可爱的武汉人

空荡荡的大街,两点一线的生活,来武汉的50多天,病房之外,我们接触的武汉人并不算多,但也足以让人印象深刻...50多个日日夜夜,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阴天晴天,末班车永远都是最不想错过的。要说这些天和我们接触最多、最频繁的当地人,肯定非班车的司机师傅莫属。犹记得上班第一天,在将我们从驻地酒店送到医院并目送最后一位“乘客”下车后,司机师傅特意起身向我们深深鞠了一躬,在场医护无不为之动容。记得在来武汉的第二天,由于备用需要,我们医疗队来到驻地旁边的药店买药,结账时,无意间得知我们是外省援鄂医务工作者的药店老板执意免费赠药,在我们的再三坚持下,总价2800余元的药费老板坚持只收取2000元,并对我们驰援武汉不断表示感激!我们几次询问老板姓名也数度被他婉拒,还说道:“外省医护同胞那么远都赶来援助湖北、援助武汉,作为武汉当地市民,这只是他应当应分的微薄之力!”,老乡的这句话,给刚来武汉的我们带来了满满的感动与鼓舞。有这样两个人,当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对陌生病毒的恐惧,当大多数人对源源不断的医疗垃圾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来自不同社区的两位志愿者挺身而出,因共同的信念来到雷神山医院B3病区,承担起了这份被称为风险最高的工作。身穿厚厚的防护服,穿梭于隔离舱中的压病房之间,义务清理医疗垃圾,非科班出身的他们或许动作稍显笨拙,但却可爱、可敬,而像他们这样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还有很多....

在武汉的这些天,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当地人的自律以及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封一座城,护一国人”,1月23日,为了遏制疫情的快速播散,一千一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万众一心,封城令下,令行禁止。很难想象得到,平日里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立即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空城计”,在武汉近2个月的时间里,大街上看不到一个闲散人员,车辆也几乎销声匿迹,武汉市民克服艰难,不外出,不添乱,真正把政府的要求落到实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才使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如此迅猛的速度由“遭遇战”变为“歼灭战”。反观国外,言必谈“人权”、“自由”的西方世界以及无所作为的政府,面对不断刷新的确诊及死亡人数,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荒谬可笑。

胜利属于我们

不可否认,疫情初期,面对从未出现过的未知病原体,我们不了解,也不可避免的走了弯路,但经验在不断总结,错误在不断纠正,当病毒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政府的迅速反应,英雄的中国人民迅速跟进,一切都开始好转。终于,通过举国上下的努力,万众一心的决心,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疫情也慢慢得到控制,感染的患者越来越少,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我知道,我们回家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因为胜利终将属于我们,终将属于武汉人民,终将属于英雄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