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让“大连研发”惠及百姓健康

  • 文:转载:2019年12月24日《大连日报》A10版
  • 日期:2019-12-27

2019年12月1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与2018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覆盖全国1660家医院,包含综合科技量值和学科科技量值两部分评价结果。在此次发布的骨外科学前100位医院排名中,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位列全国第49名,荣登辽宁省首位。在此之前,医院刚刚获批“大连市骨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有着9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水平,专科技术精尖,科研能力高超,一直站在国家先进骨科的前沿,并在国际骨科医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多年来,骨科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打造出了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医学临床研究、试验、诊疗和护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涌现出了多名在我市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临床专家。凭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优势,骨科团队不断开拓创新,开展国内外临床科技交流和合作研究,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显著成效惠及了越来越多的患者。

综合实力雄厚 精细的学科专业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团队在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真正实现了骨科“专病专治”“专业细分”,骨科医生治病做到了“精益求精”。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大连医疗名科,目前,骨科开放床位420张,下设12个病房,10个专业组,包括关节外科组、显微修复组、脊柱外科组、运动医学组、创伤骨伤组、手外科组、骨肿瘤组、小儿骨科组、中医骨伤组和康复医学组,配有中药制剂室1个、国家发改委“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工程学实验室”各1个。

多年来,骨科坚持“单病种负责制”,有重点、分层次地建设学术梯队。让各病房学科带头人在骨病治疗上均有不同的侧重,能够为骨科患者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系统的医疗服务,实现“专病专治”,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骨关节一科开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系列保头治疗、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进行关节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臼加盖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让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的治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骨关节二科开展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小切口3D打印技术膝关节置换术、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切除重建术等领先技术;脊柱外科(骨三科)开展显微镜辅助下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技术;运动医学科(骨四科)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全面开展肩袖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踝关节不稳等运动损伤的关节镜治疗。创伤骨科在东北三省率先开展跟腱断裂通道微创吻合术、在辽宁省率先开展床边镇痛骨折复位术、各种复杂骨折的手术治疗等,并率先在大连市开设了小儿创伤骨科病房。中医骨伤科开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系列中药治疗四肢骨折,整合以中医正骨整复为特色的造船医院骨科,从而形成骨科创伤治疗从传统保守疗法到手术治疗的完整体系;康复医学科作为大连市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拥有一整套包括康复机器人、水下跑台、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等先进康复设备,在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骨折、运动损伤等康复治疗上有着成熟的模式及技术优势。骨质疏松科作为国家“骨质疏松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试点单位”,可针对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实施个体化综合性防治。

强大的人才团队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经过多年打磨历练,早已成为一个结构合理、专科明确、优秀人才辈出的强大团队。团队成员共221人,医生100余人,高级职称近70人,硕士以上人员占医生比例75.6%,博士人员占比34.9%。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名医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4人,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等全国任职委员23人次。赵德伟教授曾获“辽宁名医”“大连名医”荣誉称号,并成为大连市惟一一位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的专家。

这支精英队伍凭借二十余年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系列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赵德伟教授带领的骨科团队自2006年提出ONFH诊疗专家建议起,一路锐意前行,于2012年制定了《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首次为我国ONFH诊治及评定方法制定了规范化标准,2016年又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指南》,使ONFH规范化诊疗再上新台阶,并已在全国普遍应用。

创新成果显著 强势的研究中心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有着高端的科研平台。骨科实验室现有面积4100平方米,拥有层流净化细胞工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基因测序与分子病理实验室、材料测试分析实验室、化学气相沉积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及实验动物中心等,并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代谢组学联合实验室,具备国内一流骨植入产品的研发环境和实验条件。

2010年,骨科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2014年获批成为“大连市骨植入材料工程实验室”;2016年获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该项目的建设,是通过充分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和完善生物材料研发、应用及转化中心,在提高国内现有材料综合利用水平的基础上,研发出新型生物材料,提高骨科疾病研究及治疗水平,建立完善生物及骨植入材料检测中心,以推动我国材料学的提升,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从而让中国老百姓能够受益于这种相比于国外材料来说,技术更精尖、价格更低廉的国产骨科生物材料。

钟世镇院士、张兴栋院士等国内外专家20人,为实验室的特聘教授,定期指导工作。还有哈佛大学等近十家美国大学医学院教授定期来此工作,打造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科研队伍,从而为专科人才培养及科学实验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现如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及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已成为国家一流水平的学科及国家级实验室。团队一直在医用生物材料科学的前沿热点难点上不断突破,产学研紧密结合,引领了大连大学临床医学在科研、教学、医疗工作的全面发展与提升。骨科团队依靠孜孜不倦的努力拼搏,正在不断扩大辽南骨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加强支持高端器械的研发,扶持打造以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重要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丰硕的科研成果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是一个极具创新能力的团队,通过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引进培养高端科研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卫生部公益项目各级科研立项70余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近30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注重开展国内及国际化的高端学术交流。在不断的交流中,促进了医院骨科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也将医院骨科的科研成果以及独有的、处于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2015年,学科牵头成立了“可降解镁植入物临床转化创新战略联盟”,赵德伟教授担任理事长,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可降解镁植入物研发及临床转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2017年,赵德伟教授被全票推选为新一任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副主席,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圆了几代中国骨循环骨坏死领域科学家获得国际认可的梦想;2018年,成立了“国家骨坏死诊疗联盟”;今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次承办了生物材料领域的“达沃斯”会议——2019中国生物大会暨国际先进生物材料大会,该会议成为近年来在大连举办的影响最大的生物材料学术会议。

强大的转化能力

多年来,赵德伟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髋周解剖学、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以及新型金属材料用于骨科的材料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骨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获得了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和关注。

在股骨头坏死治疗的路上,始终在寻求创新突破。团队率先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首次完成系统全面的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原创性提出“显微修复与再造”的理论,研创出“带血运骨瓣转移重建股骨头”的系列治疗方法,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效地推迟或避免了中期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关节置换。并率先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了带血运骨瓣转移后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的根本问题。对于病损范围更大、但关节面尚完整的晚期中青年骨坏死患者,率先联合应用多孔钽金属棒与带血运骨瓣联合植入,将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晚期保髋成功率提升至75%。另外,针对股骨头完全塌陷、软骨破坏严重的晚期患者,将带旋股外侧血管髂骨瓣及大转子骨瓣联合应用,再用带血管蒂的大转子骨瓣移植到股骨头上端,利用大转子的半球形状来重建股骨头的外形。

同时,构建了股骨头内血管三维结构,在世界上明确提出在股骨头内的重要血供结构EAN,该理论推翻了股骨头内多来源血管分区供血的传统理论,指导治疗可有效地提高股骨颈骨折保髋的成功率。首次重建骨折后股骨头血运,开创了重建血运治疗股骨胫骨骨折新策略。首次创建自体BMSCs体外培养,两周后回植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区的治疗方法,使股骨头坏死的生物治疗成为可能。创建早期股骨头坏死静脉淤滞理论,明确了髓芯减压能够改善坏死股骨头内的静脉回流,达到恢复血运的治疗目的,而对动脉缺血效果不佳。

此外,赵德伟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自主研发新型骨植体,并进行转化应用,使更多成果惠及百姓。突破性研创可降解纯镁医用金属材料,在临床应用角度对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的螺纹、螺帽及螺槽进行重新设计,成果已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国际上首次将自创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用于带血运移植骨瓣的固定。相关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在2014年、2015连续两年受邀在意大利国际可降解金属材料大会进行主旨演讲,并应主编Kam Leong教授邀请在Biomaterials杂志发表镁基金属在临床应用转化的述评,推动了镁基金属的临床转化应用。为了让多孔钽金属产品受惠于更多患者,骨科团队自主设计开发3D打印结合气相沉积技术,创新性的推出了双向加压多孔钽金属螺钉和多孔钽金属接骨板,性能超越现有进口产品,可完全取代其市场垄断地位。在国际上率先利用计算机模拟与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多孔钽金属髋臼盖可以精准的填补髋臼缺损部分,最大程度的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在临床上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目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及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已经成为一支站在国际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领域前沿的队伍,引领了大连大学临床医学在科研、教学、医疗工作的全面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