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脑卒中,听听影像学专家怎么说

  • 文: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微信平台
  • 日期:2016-05-16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而且由于脑卒中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及时选择适合的影像检查方法成为抢救患者生命的第一要务。

出血性卒中(脑出血)怎样检查?

出血性卒中相对于缺血性卒中致死率更高,且更为危急,因此发生“脑卒中”时,首先应行常规头颅CT平扫,以除外出血性卒中。通过简单、快速的CT平扫可准确地检测到高密度的出血灶。此外由于CT扫描速度快,可以在数秒钟内快速完成脑卒中躁动患者的检查。如发现出血位于脑沟或脑室内,多可能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此时需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颅内血管情况,可发现直径在2毫米以上的动脉瘤,高度怀疑动脉瘤但CTA表现阴性的患者需进一步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缺血性卒中(脑梗)怎样检查?

缺血性卒中于发病初期(24小时内)行CT平扫可以表现为阴性,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成像具有绝对优势,常规MRI即可早于CT平扫发现病灶,而对缺血性卒中灶最敏感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可以在发病2小时左右即可观察到卒中灶。

准确检查 及时治疗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头部MRI平扫检查,在降低患者负担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早期缺血性卒中尤其是小灶性病变的检出率。缺血性卒中病灶进展过程中以及治疗过程中均可能出现由于血液再通导致的再灌注损伤,局部可能出现渗血甚至大量出血,患者临床症状突然加重,此时应行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这种检查是针对微量出血最敏感的成像,可清晰显示再灌注损伤时伴发的微出血灶,从而为临床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心源性脉栓塞、小血管病变等。其中,颈内动脉系统疾病占缺血性卒中发病原因的40%以上。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颈动脉系统疾病——颈内动脉狭窄、闭塞等。2008年世界卒中日更是以“小卒中,大问题为题,重点强调“认识、治疗和预防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问题。头颈部CT血管造影(头颈部CTA)可以直观显示颅内动脉、颅外颈动脉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为临床医生早期干预、防范缺血性卒中提供了准确、客观的依据。

除了卒中发作外,比较常见的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它是脑暂时性的血液供应不足,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的某一区域脑功能的障碍,可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发作频率因人而异,可24小时内发作数十次,也可几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的临床表现大多相似,可能是由于同一脑动脉供应区的反复缺血所致。缺血的原因大多认为和脑小动脉的微栓塞、血管痉挛有关。此时应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颅脑MRA),该检查无辐射、无创伤、无需注射对比剂,可以观察颅内主要动脉管壁光滑程度、管腔狭窄程度,是临床判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成像方法。

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目前认为一级预防是最好的措施,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可通过注入造影剂并观察造影剂在脑内分布情况来检测脑内血流供应是否充足,而一旦出现脑组织局部低灌注状态,则可提示临床早期干预、防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