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数码听觉统合训练帮孩子走出心理、行为障碍

  • 文:转载2016年6月20日《半岛晨报》A22版
  • 日期:2016-06-20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恼,而对于那些孩子存在心理、行为异常的家长来说,心理承受的苦痛就更加难以名状。近年来,孤独症、多动症和学习困难等一系列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对儿童、家庭及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这些儿童如果在六周岁前没有及时发现异常,并加以确诊及治疗,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失去了正常的受教育的机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以孤独症为例,发病率已经高达1%~3%,但超过80%的患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加之医学上对此类疾患的病因学研究还没有清晰的结论,因此治疗上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家长带着孩子四处奔波求医,传统的训练手段收效甚微。“目前,一种新的方法——数码听觉统合训练进入我们临床,对孤独症、多动症和学习困难等儿童发育行为障碍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于晓辉主任告诉记者说。

孤独症、学习困难等患儿都存在不同程度听力问题

于晓辉主任告诉记者,医学研究表明,具有言语及语言发育迟缓、弱智、孤独症、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等行为障碍的患者,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听觉统合失调。大脑对声音信号的理解发生了扭曲,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情绪、行为障碍。这种现象被称为听觉统合失调。

“听觉统合失调的发病率为5%。这样的孩子对周围环境事物产生歪曲的知觉,临床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行为紊乱、情绪失调等。 ”于晓辉主任介绍说。 1964年,据Rimland报道,40%孤独症儿童有听觉过敏症状。表现为:捂耳,听到环境中某些声音烦躁、哭泣、发脾气、摔东西、躲避某些声音、畏缩,因为噪音的缘故制造噪音等;孤独症患者的语言障碍亦同听觉统合失调有直接关系。

听觉统合训练帮孩子渐渐摆脱心理行为障碍

于晓辉主任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法国医生发现听觉统合训练方法,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在这个独特技术的帮助下得到了改善。后来经过我国科研团队的通力合作,诞生了更适合亚洲儿童的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系统。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和改进,有关专家评价,这是目前针对孤独症等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唯一的在短时间内见到疗效的训练手段。

数码听觉统合训练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治疗方法,它是通过让患者聆听一组经过滤波器调制的音乐,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的失调现象,并刺激大脑皮层,达到改善行为紊乱和情绪失调的目的。

哪些问题是听觉统合训练方法的适应症呢?于晓辉主任介绍,听觉统合训练方法用于由听觉问题引起的一系列发育行为障碍的训练和康复,如:孤独症(自闭症)、脑瘫、言语及语言发育迟缓、学习障碍(读写障碍)、情绪障碍、注意缺陷、多动症、智障、精神发育迟缓(弱智)等。记者了解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经将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系统应用于临床,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障碍患儿得到了帮助。

孩子经常捂耳朵、记忆力差家长应注意

如何及时发现孩子有听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呢?于晓辉主任告诉记者,听觉统合失调的具体表现有很多,也比较典型,比如孩子常会掩耳朵或按压耳朵;对尖锐或拉高的声音一点也不讨厌,甚至喜欢;有时对很小的声音感兴趣;在教室里对外界的声音很敏感;常会听到某种声音而发呆;对某些特定的音乐固执地喜爱;特别害怕听某些声音;对巨响反应较差,甚至无反应;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音乐节奏把握不准,动作规律、无节奏,没耐心,常打断别人的说话,独自表白等。 记者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