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再认识与思考

——记“倡导人文医学,构建和谐医院”专题讲座感想

  • 文:药理化党总支副书记 于颖
  • 审校:宣传策划部 邵蔚
  • 日期:2014-06-16

6月16日下午聆听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岳教授的“从医学人文视角反思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精彩讲座,感觉受益匪浅,发人深省。

王岳教授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从“医学人文精神的三元素——人本、仁爱和公益”三个层次,联系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医患矛盾,用生动鲜活的实际案例,就医患沟通、医患权利义务、医患矛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深刻阐述了“医生治好病人,而不仅仅是治好病”的医学人文理念。鲜明独特的观点,给全体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期间,播放了美国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Patch Adams》(《心灵点滴》)的片段,通过剧中主人公帕奇的行医经历,讲述了“医务人员三大敌人“傲慢、冷漠、贪婪”,辩证地诠释了医学的行为和价值,倡导“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关切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她表现为对人的尊严、需求和价值的关注与维护。“爱和同情”、“尊重和关切”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从医者的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对一名医务工作者来说,始终不能缺少的美好品质就是人文精神与悲悯情怀”。善良是品质根本,爱心是善良的驱动。什么人让你最难忘?哈佛的大学校长曾经说:“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人”,我们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用王岳教授的话来说“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就是竭尽全力去帮助病人”、“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一个有幸福感的医务人员”、“病人好,我才好”。

“敬人者,人必敬之”我们只有对患者的感情和人格予以尊重,才能赢得对方的认同和信赖。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考虑除了治疗,我们还能给病人什么?据社会调查,中国30%-40%癌症患者是死于恐癌心理的,除了治疗,我们首先也要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也就是注重人文关爱,心身互动关系有利于病人守住健康,防范疾病或促使生存质量的改善。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不能代替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些现象,这里有患者或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误解,也有我们医护人员对人文精神的缺失。医护人员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但是,缺失了人文精神的医护人员就成了电脑程序控制下的医疗机器,这样的医疗职业是冰冷的,是不能从心灵上拯救患者的。所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医护人员,我们首先要自己有所为,以一种人文精神在医疗岗位上立身处世,既要有过硬的医疗专业技术,勤于学习,勇于钻研,吸取先进的、前沿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素质;还要从容、淡定、坦然,学会识人,需要与人为善,讲究不同学科的整合,掌握沟通技巧,注意沟通细节,让患者感受到真爱,从而赢得认同和信赖。而且,医护人员亲切和蔼的医疗服务态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行为,不仅可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极大的心里和情感上的帮助。另外,人文精神不但体现在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也体现在医护人员之间。医生、技术人员和护士彼此相互尊重、真诚合作,在工作中大家相互取长补短,保持工作的协调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整个诊疗过程,形成和谐的医院氛围。

近年来,我们医院始终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围绕医院的发展和核心价值,积极开展了各项文化建设活动。如:新门诊大楼的建成和启用,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使百年老院焕然一新,为患者和工作人员营造了舒适的环境文化;建立具有中山医院独有特色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了制度文化建设,逐步完善了医疗诊治和医疗服务制度,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改进医疗安全保障工作;成立文化中心,注重加强青年医务人员的传统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成立行风管理部,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检查和收集病人对医院各项工作的意见,回访出院病人对医院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通过采取门诊楼的分层收款挂号、自动预约挂号机及“银医一卡通”的使用,有效缓解患者就诊过程中“三长一短”现象;利用气动物流系统,开放式药房,建立适合不同患者需要的三种取药方式等,这些都是医院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通过这次颇有意义的培训让我们明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除了需要不断提高为患者服务的医疗技术水平,更需要将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深植于心--“病人好,我才好”,把尊重、理解、关怀病人转化为我们的实际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地作做到医患和谐、医医和谐、医护和谐,从而快速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