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生而平凡路在脚下点燃生命之火 梦想就在前方

  • 文:医学工程部
  • 摄影:医学工程部
  • 日期:2023-03-22

2010年8月,怀揣着憧憬与希望,我来到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工程部报道(当时还叫器械科)。那时的院区内没有门诊楼,内科住院部刚刚投入使用,全院所有高价值医疗器械(放射、超声、检验、手术)几乎都集中在外科住院楼和加速器楼。各类诊察设备品牌、型号众多,仅浏览一遍就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我们器械科就在外科楼地下一层。那时临床科室报修都是电话形式,每当电话铃响起,科里的年轻人争相同去爬楼,那时的现场维修几乎都是团队作业,大家都不愿错过这难得的去病房学习的机会。

而那时科室里经常维修的,多是雾化器这种简单设备。偶尔遇到监护仪、呼吸机这类较为复杂设备维修,则是大家难得的学习机会。有经验的前辈一边动手拆解设备,一边带领大家讨论研究:这是氧电池,这是流量传感器,那是电磁阀……每个人就像一块饥渴的海绵,在疯狂的吸收知识的养分。

2014年门诊楼落成投入使用。建科室,引人才,进设备,医院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类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令人目眩神迷:检验科的流水线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全自动,各种传感器、机械臂一环扣一环;康复科的进口设备,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国内顶尖技术,各种语言版本的说明书、说着拗口中文的新加坡工程师比比皆是。

医院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医学工程部维修管理水平的提升。现如今,网络平台报修取代了电话报修,同事们各自独当一面,很难再看到“成双入对”维修一件设备的场景啦,偶尔走廊相遇就像多日不见的朋友分外亲切,寒暄片刻后又匆匆分开。

维修桌上成堆的雾化器换成了监护仪和一些新型设备的零部件。现场围成一圈的学习研究演变成一月一次的科内技术交流,大家用PPT的形式介绍自己维修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

病房比原来多了,各类诊察设备比原来多了,手术设备比原来多了,而医学工程部还是当初那些年轻人。人员没变,技术水平却不可同日而语:落实“首问负责制”;高效履行管理职能;提高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我们为临床科室服务的质量和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高涨。

年华不老,弹指一挥间。这十几年间,医院就像是一列高速运行的机车,而医工部的管理养护就像一滴滴高效的润滑油,不断融入到机车内的各个轴承齿轮间,让医院这台高速前进的机车,始终能够安全高速丝滑的运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