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随笔】微光慰人心

  • 文:呼吸一科 肖祖琳
  • 摄影:呼吸一科
  • 日期:2023-02-02

我是呼吸科一名小小的医生,从白大衣到隔离衣,到防护服,再到白大衣,历时三年的疫情让我们呼吸科经历了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全民核酸,援鄂援吉援疆……。无数次的执行任务,认识了无数的伙伴与战友,但是我们只认识彼此穿防护服戴口罩的模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明亮的星。疫情终结在这个冬天,经过1100多个日夜,重新穿上了白大衣。

2022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5月北京进修期间,恰逢北京疫情暴发,所有进修的医护义不容辞参与到全民核酸采集,方舱定点医院的支援中,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我,贡献了小小的力量,天不亮起床,5点集结出发,每日采集时间不少于14个小时,累计采集人次3000+。9月大连疫情再次袭来,我和伙伴们到方舱医院支援,经历了“满舱”到“空舱”。10月新疆需要力量,我随辽宁省医疗队飞越4000公里,到了塔城。那里是个美丽的小镇,可我们却在马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已封城两月余的小镇显得有些凄美,我们放下行囊,立即投入到救治工作中,经过40余天的努力,不负重托,胜利而归。

2022年的大雪节气,拉开了大战的帷幕,冬季本就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每年这个时候医院的呼吸科都人满为患。伴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让本就忙碌的呼吸科工作量倍增。我们为此做好了迎接艰难的阻击战的准备,但是“突围”带来的痛苦和代价却比我们预想的多得多。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竭尽全力保证给每位病患提供了最优的医疗服务。

从12月7日放开到12月22日,我们呼吸一科仅剩1名医生尚未感染,护士的感染比率也超过了70%。当时的宋晓萍主任虽然已经发热并且全身疼痛,但她仍然坚守在岗位,细致的安排科内诊疗工作,并参与全院会诊,急诊的分诊。拖着病体工作有艰辛,但她更坚毅,她鼓励我们说:“每一波疫情我们都扛过来!这一波就像产前的阵痛,痛过就是胜利。我们也算见过‘大世面’了,我们的使命就是生命至上,治病救人。” 她的话是一针强心剂,让我们倍感振奋,更加斗志满满。

经过短暂的休整,消毒及喷杀,12月26日,呼吸一科按下了重启键,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拖着发热的身体回到了各自的岗位。第一天就迎来了第一批27名危重患者,其中80岁以上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患者就多达13人,心电监护仪需靠全院支援,无创呼吸机都在马不停蹄的工作。病患多,重症重,没有给刚刚阳过尚未完全康复的同事们考虑自身状况的时间,所有人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把病患的情况放在第一位。每个人都知道形势的严峻,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从死亡线上“抢”生命的故事。院方安排来呼吸科支援的两位医生,即使已经累到极限不想说话也依然坚守岗位,而无论病房如何忙碌,主任总能做到不落一位患者,每日两次查房,亲自指导排痰,俯卧位通气。每次走出重患的房间,总有一种情绪在她眼中,或者是泛着喜悦与安慰的泪水,或者流露出遗憾与无力的无奈。每一个从阳康回归的战士,都是披星戴月,努力挣扎。支援的医生也在朋友圈感叹“呼吸科是真累,病人是真重,就是天天坚持的节奏,病人拼命想好,我们拼命去救”。

期待我们遇到的每一个患者,我们都可以帮他们走向春天,感恩有这样一份职业,有这样一个团队,感恩我是其中的一员,有一群可爱的护士,一群朝夕相伴的医生,还有一直督促我们进步的领导。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写写病例,更不是简单的下下医嘱。我们是一道光,当患者走向死亡的边缘,我们拉住了他们的脚步,照亮了他们的生命!

经过所有人的坚守努力,疫情的传播接近尾声。在这次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下,我们呼吸一科在死亡线上拉回一条又一条的生命,这次疫情的考验如同蝉的蜕变,是换来更自由更美好的明天的必由之路。经过这个寒冬,科室全体医护人员都会记住,在我们人生的历练与成长中,在这一个月直面病毒的战斗中,有过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在医院的一角,为明媚的春天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