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医院赵德伟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亮相骨科临床顶级期刊JBJS

  • 文:郑国爽
  • 日期:2022-05-12

近日,我院赵德伟教授团队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最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骨科领域骨科临床顶级期刊“JBJS”--《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美国版)》。

团队利用离体股骨头支持带动脉血管显微灌注技术结合,探索了股骨头坏死病情进展过程中血运和股骨头坏死坍塌的机制,首次提出了将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分为静脉淤滞期、动脉缺血期和动脉闭塞期的新概念,特别是股骨头外侧柱的血运的维持对骨坏死病程进展有重要影响,证明了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术前血运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增加保髋手术的成功率,这一发现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重大意义,为临床青壮年患者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青壮年,病程复杂,治疗困难,致残率高,并且股骨头坏死的确切病理机制仍不清楚。据统计,在我国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为0.725%,估计国内年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高达812万。如果全部进行关节置换,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达上万亿元,而且过早的进行关节置换还会面临多次翻修手术的困扰,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及身心负担。
为解决上述难题,赵德伟教授团队在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发现股骨头坏死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创伤性骨坏死是因为供血血管的中断,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致病机制可能是小动脉缺血和小静脉回流障碍。因此推测解决血运问题,可以有效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在本工作中,团队首次采用离体股骨头支持带动脉显微灌注技术对不同时期 (ARCO I-IV) 坏死股骨头内的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研究。同时结合 micro-CT和硬组织切片病理技术,探讨血运在不同股骨头坏死分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分为静脉淤滞期、动脉缺血期和动脉闭塞期。上述研究成果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揭示奠定了进一步基础。

图:MICRO-CT显微灌注技术评价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运变化分期:
(A1-A4)静脉淤滞期;
(B1-B4)动脉缺血期
(C1-C4)动脉闭塞期

图:股骨头坏死发展进程中不同期病理学变化


相关工作以“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Flow and Collapse of 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为题,发表在骨科权威期刊《骨与关节外科-美国版》(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上,通讯作者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赵德伟教授。期刊编辑称该工作为“同行评议一致评价该工作非常重要”。 该工作被选入“Hip版的头条”。